搜索
搜索
佐佑研究

报告&出版物

全部分类
/
/
/
佐佑观点|学习戚家军

佐佑观点|学习戚家军

【概要描述】

佐佑观点|学习戚家军

【概要描述】

详情
本文改编自8月19日罗青华先生在腾讯内部私董会的分享
 
现在不管互联网组织也好,传统组织也好,面对的环境比原来复杂多了,情境也更加多变。前段时间,我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同事聊天,说在公司内部,很多事情昨天定了,今天很可能就变了;有的同事上个月刚来,这个月就走了;因为所处的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在不断地变化……

环境变化这么快,我们怎么才能跟得上?这是值得所有组织去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提出“敏捷组织”这个概念,我们认为,面向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只有保持快速反应,保持敏捷,组织才可能成功,才可能基业长青。而敏捷组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速度式的运作机制、虚拟的组织方式,以及通过团队内部的优势互补而产生的模式生产力。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看明朝历史,有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将领——戚继光,给了我很多启示:戚继光所率领的戚家军,就是一个典型的敏捷组织。比如说戚家军的鸳鸯阵,它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变换不同的阵型,始终保持较强的作战能力。其中,鸳鸯阵中兵器的长短、攻防互补的特质将整个团队的能力都发挥了出来。这种快速反应的敏捷特质,帮助戚家军创下了赫赫战功。450年前的管理,能给我们今天的组织运营,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带来哪些启示呢?

1、组织应当关注“模式生产力”——有组织的群殴,而非单兵或人海战术。

就像刚才有位同事说的,在此前公司发展过程中,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员工人数增长超过了收入增长。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业务增长越来越快,项目越来越多,为了匹配业务发展开始不断的招人,但是人均效能却在不断的下降。在这一点上,戚家军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戚家军打了很多场仗,都是以少胜多。在奇袭牛田的战争中,戚家军6000人,倭寇几万人,兵力这么悬殊的情况下,戚家军全歼了倭寇,自己愣是没死人,这非常的难得。

戚家军为什么这么厉害?为什么可以以少胜多,有这么高的“人均效能”?——因为他们很注重组织化运作,注重模式生产力,形成了一种组织化的群殴。

当时,倭寇的刀很长,而且小鬼子打仗也有阵型;戚家军如果一个个打,肯定不行,练不过别人。于是,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每组10-12个人。前面两个盾牌手,一个金属盾,一个滕盾。两个盾防御用,同时一人配一把标枪,还配有短刀,等敌人上来先用标枪扎死俩。后面的人拿着狼筅。狼筅本质是竹子,三米多长,有很多枝枝杈杈,特别大,还砍不断——用狼筅把倭寇的刀给架住了,倭寇就动不了了。最后,狼筅后面跟着四个长枪,紧接着可以去捅对方。长枪后面又跟了两个拿短刀的,可以给没捅死的 “补刀”。

这个就是互补式群殴,盾牌手、狼筅手、长枪手、短枪手,每个人有自己的专业和专长。

 
 
(鸳鸯阵图示)
 
 
在浙江,戚继光用的鸳鸯阵,赢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到了蒙古,蒙古兵的人数规模大多了,动辄几万、十几万。而且蒙古的骑兵,今天在这,明天就出现在200公里以外了,这么长的边防线让戚继光很苦恼。

戚继光最开始跟朝廷要10万人,朝廷说不行,只能给1万人,最后给了8000人。这么点人,他就得琢磨,怎么去打这场仗?

最终,他组成了“车骑步兵营”,这个就是类似于现在的装甲部队。车骑步兵营以车为核心,火兵操作大炮和枪,另外有机动的骑兵、步兵,每辆战车还配有大炮。战车侧面有挡板,骑兵射箭什么的没有用。并且这种阵营可以多重组合/变换。敌人骑兵来了,面对铁桶般的车阵没有什么用,箭射不进来。可是离得稍微近点,这边火兵就用佛郎机、鸟铳进行近距离攻击,打乱敌方阵型。再近一点,车阵一打开,里面的步兵和骑兵就涌出来了,敌方很难有招架之力!
 


鸳鸯阵、车骑步兵营这种有组织、有规模的作战大大提升了戚家军的人均效能。此外,在整体作战中,戚家军有一个“一头两翼一尾阵”的模式。这个阵型运作的方式也很特别。戚继光将部队分成四部分:一个头部,两个侧翼和一个尾部。头部负责进攻敌人,两个侧翼负责包抄,尾部是策应部队。打仗过程中主要作战部队累了怎么办?或者作战环境变了,敌人攻击侧翼或者尾部怎么办?这个不怕,戚继光想了一个厉害的招,他让各个部分可以轮换,头可以当翼,翼也可以当头。这样他的模式生产力又提升了。
 

 
 
所以,对于咱们的组织来说,需要思考,我们的团队是互补的吗?我们是有策略的群殴吗? 我们关注模式生产力了吗?

2、未来的组织是以能力中心和任务小组的形式出现的。

刚才讲到戚继光的模式生产力高,打仗特别厉害。那具体要怎么提升企业的模式生产力,与其配套的组织方式,需要如何调整?

以往的组织多是直线职能制、金字塔制,都是在内部进行命令和职责切分。但未来的组织将没有部门和岗位,是以能力中心和任务小组的形式出现的。能力中心和任务小组的背后会有强大的平台支撑。平台有很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同时负责把握方向和决策。

能力中心主要负责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评级。比如说人力资源工作中招聘、培训等职能人员可以在能力中心接受知识体系、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方式评级。但日常工作都是在任务小组中实现。

任务小组是根据组织所面临的不同目标而成立,由组织内部各种能力的人共同组成。比如我们要开一个年会,就成立一个任务小组。这个任务小组可能需要采购经验的人、擅长团队建设的人、有财务能力的人等。然后这些人可以选出来一个小组长,也许是负责人力资源的人来当小组长,也许是负责采购的人当。

这种任务小组不是跨部门组成的,不是传统的矩阵式。传统的矩阵式下,任务小组的采购需要跟部门上层汇报,财务的也要跟上层汇报,这样就没有办法发挥能效。这种“能力中心+任务小组”的模式下,组织的所有人都是直接面对目标的,都是有目标感的。传统的组织模式中只有领导有目标感,领导再将目标转化成职责传递给下面的各个部门。

说到这,有的管理者可能会有疑惑了,刚刚提到的这种模式是基于组织的目标而运作的,可是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确定目标,这是个问题。我的感受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不一定知道想要什么,但是可以通过明确不要的来确定,也就是“以不要来定义要”。比如,星巴克的战略思想就是确定不要做的事情,不要磨制咖啡,不要进超市,不要招什么样的人等等。

说完了能力中心和任务小组这种模式,再说说在这种模式下平台和一线人员是怎么样沟通的,我认为未来平台只负责提供信息和规则,一线团队则根据这些信息和规则自主反应。

可能听起来比较难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F1赛车大家都很熟悉,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各个车队的维修站运作。各个车队维修站换轮胎的速度是特别快的,维修站有17-20人,在几秒的时间里就能把这个动作完成,这就是基于强大的平台对于一线团队的支持。平台能够进行强大的数据分析,这些分析结果输出后,不同分工的一线人员要自行判断应该进行怎样的操作,而不是有人负责统筹,告诉团队成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效率就太低了,命令传递的时间远远要超过现在换轮胎的时间了。赛车站的维修机制就是所谓的一线人员的自主反应。

再回过头来看戚家军,他们有什么样的信息平台支持?

戚家军有一套复杂的信息系统与指挥系统:旗帜、密码、乐器,还有晚上用的烟花,都有详细的应用规则与含义。比如,喇叭吹一声意味着火兵做饭,众兵收拾;吹两声意味着各兵可以开始吃饭了。如果吹的是天鹅声喇叭,则是让士兵呐喊……乐器演奏的频次和音调不同,也会代表不同的涵义。

我们上面讲了,组织要想敏捷,一定是一线人员通过信息和规则的团队自主反应的结果。但是很多企业的思维并不是这样:有些企业大了,就开始设立职能部门,要管理下属。就像放风筝似的把各个职能部门都拴起来,财务部栓一下,人力资源部栓一下,这是拽着、牵着,总想着要控制员工。再来看看国外的公司,日本有个三井物产,丰田、索尼、东芝、住友银行都是它孵化投资起来的。这个公司规模很大,但他就不是想着怎么控制员工,而是说在企业内部,高层有很大的圈子在运作,全企业家在下面支持。高层的圈子就是平台,可以提供战略等各个方面的支持,这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3、优秀管理者敢于且善于消除惯性、破除成功经验。

讲了组织,又说了团队组成模式和团队沟通机制,那么我再从人的角度讲讲,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做。

有的人看到“消除惯性、破除成功经验”这个标题,有点不理解。为什么要破除成功经验,而不是失败经验?在座的各位都是优秀的管理者,大家肯定都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与经验的经历;但是通常,对于成功的经验,大家却会盲目相信。所有的职业管理者,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破除以往的成功经验。

实际上,越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越是要消除惯性。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确实是。需要我们能像戚继光一样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围绕着变化应用。回到戚继光本身,我再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首先,戚继光这个人特别喜欢创新,这哥们发明了很多的武器,比如第一个地雷,比西方要早。还有虎蹲炮——是迫击炮的原型,以前的炮都大,不好移动,虎蹲炮就可以搬着走,有需要的时候一架就能进攻。另外还有“凯歌”——也是他创作的。再有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军事演习,他把部队分成红蓝方,邀请蒙古人来观看。在看兵书方面他也挺不一样的,不死读书。比如《孙子兵法》里说“遇强敌避之”,但是戚继光说“强寇就得打”。后来他在打仗的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也打了胜仗。

其次,他特别喜欢学习。戚继光是个武术大师,武术这么高,但不知道他是在哪学的。后来在他儿子写的书里发现他是四处拜师学武艺。江南抗倭名将有三个人,除了戚继光之外还有谭纶和俞大猷。戚继光就跟谭纶学剑法,跟俞大猷学棍,还跟唐顺之学过枪。他四处学习武术后,也衍生出了各种拳法,包括三十二路长拳,还有“咏春拳”等。

在用人方面,优秀的将领要能够根据情景任务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反观我们现在的企业,招聘中最喜欢的就是定素质模型,土豪一点的就在各大高校寻找“最优秀的人”。这样招上来的人,不一定能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家熟知的美国联合航空,他们在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有幽默感的人,对于每天都需要跟客户打交道的空乘人员来说,幽默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戚继光在义乌招兵也是一样,针对当时对倭寇的作战情景,以前当兵的都怕死,一跟倭寇面对面搏斗就跑了。戚继光在义乌人夺矿械斗的过程中发现义乌兵不怕死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他特别需要的,根据这个核心的能力需求制定了“四要四不要”。

不过,戚继光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我们管理者学习的,是他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情景做战术策略的调整。戚继光“善变”,他喜欢并且擅长变化。他出生在登州,最开始在那抗倭。后来去了浙江台州。再后来去了福建,最后去了蓟州。这几个地方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的地方他都能打胜仗,而其他的明军则被打得落花流水,到处跑。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大家去过山东烟台,那个地方沙滩很少,都是峭壁。他在那备战倭寇的时候,就观察水文,看倭寇可能从哪上来就在哪建防御工事。后来倭寇去了浙江,在温州有句话“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山很多,田很少,跟山东比又是不同的环境。再后来戚继光到了福建,又不一样了,像鼓浪屿,有很多的小岛。倭寇在浙江可能就几千人,但是福建有几万人,而且占一个小岛作为据点,还会抓一些老百姓。后来戚继光被调到北方打蒙古兵,敌方动辄几万人,几十万人跟你对抗,但是这哥们全打赢了。

为什么他可以获得这么多胜利?因为戚继光注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战略。他在去蓟州之前就仔细分析过蒙古兵与倭寇的不同:第一,蒙古部队数量庞大,而明朝边防线太长,兵力分散,很容易被攻破;第二,蒙古是骑兵,与倭寇步兵不同,疾风骤然般的进攻让明军难以抵挡;第三,明军虽有火器,但地处下风,不易进攻;第四,蒙古兵可以随时侵犯,不像倭寇有风汛的限制;第五,北方各镇画地而守,不能相互救援。

正是因为戚继光关注、分析了外部环境及敌人的变化,他到了北方作战前线就立刻开始在长城上修空心敌台,开始组建车骑步兵营,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善变”这个点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比如,我们有些高管,原来管销售2000人,后来到民营企业就几百人。原来是正规军,现在变成了土枪土炮,手底下还有两个人不会打,怎么办?一定得破除原先的成功经验,结合具体问题来重新制定战略战术,而不能陷入在曾经的成功经验中,只想着证明自己。如果只想着证明自己,只想着过去的成功,就会忽略了企业发展的真正需求,成功,从何谈起?

此前,任正非在全国科创大会上讲,“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而今天我们感觉,管理也进入了无人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目标难以明确界定,也难有明确的规则可以遵从。组织唯有保持敏捷,针对外部的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注重模式生产力的提升,才有可能生存与发展。

今天,我们往回穿越了450年,期待可以成就新时代的“鸳鸯阵”、“车骑步兵营”与“戚家军”。

©1998-2021 版权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40821号-3  E-mail: shichangbu@zuoyou.com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北京

©1998-2021 版权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40821号-3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