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佐佑研究

报告&出版物

全部分类
/
/
/
重塑人力资源价值创造平台,从“管控”到“赋能”

重塑人力资源价值创造平台,从“管控”到“赋能”

【概要描述】过去,管理更强调对员工的控制,即在组织规定范围内,按照组织行为规范工作,以达成组织设定的目标。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开始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才的创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的就是传统岗薪绩体系愈发僵化,很多企业发现,由于人岗不匹配,能岗不匹配,导致薪酬、绩效体系相继失灵,人才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与激励。 在VUCA时代下的管理不再是命令和控制,而是授权

重塑人力资源价值创造平台,从“管控”到“赋能”

【概要描述】过去,管理更强调对员工的控制,即在组织规定范围内,按照组织行为规范工作,以达成组织设定的目标。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开始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才的创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的就是传统岗薪绩体系愈发僵化,很多企业发现,由于人岗不匹配,能岗不匹配,导致薪酬、绩效体系相继失灵,人才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与激励。 在VUCA时代下的管理不再是命令和控制,而是授权

详情
前言
 
过去,管理更强调对员工的控制,即在组织规定范围内,按照组织行为规范工作,以达成组织设定的目标。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开始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才的创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的就是传统岗薪绩体系愈发僵化,很多企业发现,由于人岗不匹配,能岗不匹配,导致薪酬、绩效体系相继失灵,人才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与激励。
 
在VUCA时代下的管理不再是命令和控制,而是授权与赋能。通过搭建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平台,充分提供机会与资源,给予员工更大的做事的可能性空间。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中第一个环节——价值创造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岗位体系为何失灵,创新提出大岗主责管理与角色管理模式,为“赋能型”组织中员工职业发展打造提供思路与借鉴,为组织管理创新、组织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当我们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究竟在谈什么?
 
二十世纪,通过管理制造行业的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增长了50倍。二十一世纪,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与二十世纪的贡献类似,它要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大家都在讲,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那么传统体现在哪里?以下这些问题,请大家思考:
 
√ 岗位价值评估还有效果吗?
 
√ 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是线性的吗?
 
√ 职级体系对科技人才是激励还是掣肘?
 
√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否已经失灵?
 
其实我们谈到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明确的岗位分工、责任边界下的价值管理体系,往往有三大特点:科层式的组织、岗位职级的体系、岗位绩效工资制。
 
科层式组织是指按职责模块或价值流程切分、强调完整性和内闭环的架构模式,它适于相对确定或稳定的环境,不同职责切分逻辑间常有矛盾。
 
岗位职级体系中,岗位按价值环节、专业领域区分,职级根据岗位价值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强调人责匹配、专业分工,这个模式下适于边界清晰明确的工作,适用于员工按部就班工作、平稳渐进式成长,但在当前环境下岗位往往越分越细,一事一岗,一人一岗。
 
岗位绩效工资制就是依据员工的岗位、职级定薪,对快速成长的业务、知识工作者往往失去效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hatgpt团队,该团队平均年龄为32岁,“90后”是主力军。他们引领的这一波大型语言模型技术风潮,充分说明了那些经常被认为研发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完全有可能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当工作边界不断被打破,价值从短期走向长期时,岗位价值越来越无法衡量人的价值,在知识型组织中兴起的以团队和角色为主的敏捷团队模式,逐步替代以部门和岗位职能划分为主的组织模式,付薪模式以“业绩价值”为核心,打破层级,真正能上能下。在这种背景下,佐佑提出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基础就是对传统岗位体系的重塑和变革。
 
“岗位+角色管理”构建员工“N+3”职业发展空间
 
岗位是组织中最小的工作单元,应呈现当前业务运作模式下的最优分工。有了明确的岗位、清晰的职责、相对合理的价值排序后,组织才能去考虑,如何让人员在岗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员工的复合化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创造价值的首要条件,是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发展空间,明确员工有哪些路可以走;其次是给予资源,培养员工具备组织所需要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为实现上述目的,佐佑提出“N+3”职业发展空间概念,即在大多数企业实施的双通道(管理通道+专业通道,专业可细分N个赛道)基础上,新增“角色通道”作为培养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实现“岗位多通道”+“角色多类型”二元发展。通过多样化职业发展方式和路径,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舞台与机会。
 
“岗位多通道”对应员工的渐进式成长,是大组织人才生态,经验价值至上,体现有序,比如“3年愣头青、10年大骨干、30年老专家”,通过岗位管理体现人员时间积累,能力导向;而“角色多类型”对应员工的跳跃式成长,较多应用于创新领域的科技型组织人才生态,创新价值第一,体现突破,比如“25岁的CEO、28岁的科学家、30岁的行业颠覆者”,他们年轻力量,创新导向、可以通过个体可以引领组织成长。
 
 
                           
 
 
 
 
 
 
 
            “N+3”职业发展空间示意图
 
 
 “大岗主责”适应分级管理,培养复合专业能力
 
岗位设置的目的是将“事”进行最优组合;对于不同职位的人员,组织还需要解决如何向分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问题,实现“事”与“人”的结合。因此,无论组织何种形态,分级管理是岗位管理提升效率的重要方式:公司管“岗”,梳理主要业务板块价值链,形成基准岗位设置;部门管“责”,针对每个岗位,根据专业分工、人员特点、阶段性工作量,组合岗位功能与责任并匹配到个人。岗位两级管理模式在事业部型组织、集团型企业中更为常见,必要性更强。
 
而适应两级管控最好的岗位设置思路,就是“大岗主责”:“大岗”指通过科学规范的方式,将多个价值相似、职责类型接近的主责组合成的岗位;“主责”是指在岗位上,以个人为单位主要负责的模块,可以组合与动态调整。
 
“大岗主责”的优势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对个人而言,在一岗多人模式下,采用AB角方式安排“主责”,使责任相互独立但人员互为备份,拓宽同领域人员储备,加强团队协同作战力;此外,动态分配与调整“主责”组合能真正实现员工多专业模块历练发展,塑造多元化专业能力,打造综合型人才。对组织而言,两级管理增加了管理灵活度,适应知识型组织边界模糊特点,推动具体事情落到岗位上,打破小岗之间的协作壁垒,减少跨岗位扯皮与灰色地带;在人员晋升上,可将颗粒度较粗的“岗位经历”细化为“主责经验”,作为人员选拔、培养与管理的依据,为人才发展提供抓手。
 
 
           
 
 
 
 
 
 
 
 
 
 
 
 
 
 
 
           “大岗”设置与人责匹配全景图
 
 
 
“三类角色”发挥个人能力,增强组织弹性
 
在知识型企业,尤其是科技智力型组织中,一些临时性、创新型、不确定性高的任务/项目难以清晰界定归属于哪个岗位,或是相关岗位人员能力与成果要求不完全匹配;再者,对于组织有长期影响,但短期内难以看到收益的能力建设、团队建设类工作,经常无人牵头、落地不畅。
 
因此,面向阶段性、专题性、柔性化责任,我们在架构、岗位、职级之外,新设角色,作为管理和专业通道的补充,将这些难以通过职位固化下来的“责任”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最终形成1个主体组织架构+3体角色架构模式。其中,我们把企业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形成的结构称为企业主体架构,反映职权-职责关系结构;三体角色架构基于组织能力打造的三大核心——业务能力、专业能力、企业文化——进行设置,构建“三体组织”,反映企业组织诉求、业务需求与人才建设愿景。主体架构与角色架构均需承接企业战略目标。
 
具体而言,任务类角色聚焦组织运营中的业务任务,按照目标划分独立、完整责任田。任务类角色通常为组织考核中关键任务,可根据组织绩效目标分解制定,如战略任务A的任务长;能力类角色关注个体专业能力建设,按照不同的专业板块进行设置,如产品经理能力圈圈长;团建类角色侧重文化与团队交流融合,是跨部门组织的搭建,如新人班班长。由于不背经营考核指标,能力类和团建类角色可以发挥知识工作者自组织、自激励的特点,实行“社区自治”:即公司(业务/技术主管部门牵头)给原则、给方法,角色长自行定计划、推动工作开展。
 
 
 
 
 
 
 
 
 
 
 
 
 
 
                 角色架构与类型设置
 
 
如果说基于岗位的人员管理多以部门为单位,侧重强化组织能力;那么三类角色,尤其是能力类与团建类角色更多会是关注个体能力,让个人事业有发展、有路径、有成就感。角色体系落地的关键,是做好“赋能”:
 
首先,资源支持:柔性的角色能够更灵活敏捷地承接任务、响应市场需求。在角色体系中,管理者应作为“赋能者”、“资源人”,为负责人提供更多专业能力支持与业务指导。
 
其次,机会提供:角色选用的依据是能力,打破职级限制,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有机会进入管理层的视野,给予培养发展的机会和舞台;此外,职务头衔往往是行政化的,一经选用,不能降级,但独立于职级体系之外的角色可以实现能上能下,匹配契约化管理机制,让部门更放心、灵活选用人才,也更激发普通员工的斗志。
 
第三,立体激励:企业实际运作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虚拟团队,但通常定位与责任不明确、不成熟、不全面,通过角色体系将这些项目组织制度化、正式化,能够加强个人荣誉感,推动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另一方面,角色激励可以突破岗位,打破层级,体现创享价值,采取“去职级化”分配模式,根据个人在团队中角色贡献评价结果,个人角色激励与角色所在团队表现及个人团队贡献直接挂钩,极大提高激励的灵活性。
 
总结
 
二十一世纪,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能单纯以薪酬物质激励为主,而应以其发展、成就和成长为主。他们更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和认同感、向往开放的沟通氛围。
 
通过构建“专业+管理+角色”三维职业发展通道,打开专业职级晋升、管理序列选拔、关键角色选任等方式,为优秀科技青年人才提供广阔事业平台,该模式可为知识型组织提供学习借鉴。
关键词:

©1998-2021 版权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40821号-3  E-mail: shichangbu@zuoyou.com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北京

©1998-2021 版权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40821号-3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