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于金融行业新兴产业、新型模式、创新领域,为公司提供战略、组织、人三方面的全方位咨询服务,在银行、证券、基金、资产管理、信托、金融服务、投资理财等众多领域为客户提供“问题诊断+方案设计+实施到位”的一体化服务。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谈“降本增效”,制造业谈得最多。 对于制造业,今天的降本增效意义尤为不同,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企业应对经济周期下的“断臂求生”,而是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到今天,市场需求变了,中国制造正从大规模、批量低端向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转变,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企业无法沿着过去规模化发展模式实现生存、产生利润。因此,当下制造业谈降本增效,要交的不是精益管理答卷,而是行业性转型新课题。 老传统
大事件1:2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才工作部署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研究部署2025年人才工作任务。 会议强调,要坚持产业、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坚持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支人才队伍一起抓,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和涵养生态四个环节齐发力,把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高质量编制“十五五”人才规划,重塑中央企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纵深推进“百-万-百万”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以更大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为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报道 大事件2:1月24日,2025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近三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的导向与核心变化体现在考核体系分类化与精准化、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等方面,自2023年将“两利四率”考核目标改为“一利五率”的基本结构后,后续始终依循此框架推进工作。 2024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巡视整改为契机,系统推进制度体系优化完善,着力实现监管方式提质升级,考核分配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2025年,国资国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完善运行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持续提升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引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会议要求,中央企业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保持“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总体稳定、个别优化,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报道 大事件3: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2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2025年国资国企各项目标任务,包括抓好高质量的稳增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党的建设。 2024年地方监管企业运行顶住压力,经济效益筑底企稳;科技创新持续加力,进一步健全多元研发投入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优质宽容创新生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会议强调,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力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能力;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推进创新的有效机制,推动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打造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新国企。 在上一年的实践中,吉林建立对标考核和目标倒逼机制,对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领导干部“第一年预警,第二年降薪,第三年调整”;地方监管企业积极参与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方面联合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山东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试点,赋予科研人员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和决策权…… 下一步,聚焦健全推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有效机制,国资监管机构要立足于出资人职责定位,建立健全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工作推动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要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中试项目,探索建立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报道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官方报道 大事件4:1月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1月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技能强企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共9条,其中7条分别围绕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自主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技能人才供给、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等多方面展开,通过多方协同、政策支持与机制完善,激发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效能,推动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与此同时,重点关注企业数字人才培育以及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力求从人力资源角度全面深化技能强企工作。 关于数字人才培育,意见指出: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领域挖掘培育新的数字职业序列。支持数字领域龙头企业参与开发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支持企业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产业园等,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和数字人才技能提升工作。支持“智改数转”企业以订单、定制、定向、项目化培训等方式加强数字人才培养,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给予差异化补贴。 关于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意见指出:指导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推动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引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岗位分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股权、项目和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的,高技能人才应占一定比例。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发布 大事件5: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通知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政策如下: 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核定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落实内部分配自主权。完善内部分配制度,绩效工资向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业绩的人员倾斜、向一线人员倾斜、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允许对符合有关规定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方式,所需绩效工资总量在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并以适当方式在本单位公开。 对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经济效益年度间波动较大,以及投入产出期阶段性明显或者存在其他特殊情况的国有独资、控股文化企业,经主管部门同意,工资总额预算可按周期进行管理,周期最长不超过三年。对承担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工程)的企业,经认定可单独分类核算、分类考核。支持国有文化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统筹运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政策,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资料来源:国务院政策文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