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佐佑研究

报告&出版物

全部分类
/
/
/
规模化对农牧企业的新挑战 | 系列一:农牧产品属性的变化

规模化对农牧企业的新挑战 | 系列一:农牧产品属性的变化

【概要描述】今年2月中旬,各大上市猪企披露了1月份的出栏量,12家上市猪企在1月份总的出栏数量超过1030万头。根据已经公布2022年出栏目标的8家上市猪企数据统计,这8家公司2022年总的出栏目标超过1亿头,而仅牧原一家就超过5000万头。 犹记得2018年,新希望提出五年实现7000万生猪出栏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这个目标因为新希望养猪业务的挫败而被很多人视为笑谈。从2019年算起,到2023年底满五年,看这两年的发展节奏,出现一家年出栏过7000万头的猪企很可能成真,即便是非瘟、新冠、消费不振和行情低迷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 新希望提出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这个目标不一定是他去实现,但养殖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是必然的,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的规律也作用在其他畜禽的养殖和饲料、农产品加工、作物种植等传统的农牧业领域,从传统分散的第一产业向集中规模化的第二产业升级,这个行业的巨变正在发生。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快报)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规模化的直接标准就是数量,量变带来质变,量大到一定程度,企业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企业。规模化的企业越来越多,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行业。农牧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原来的思维,认真思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农牧产品属性发生了变化 农牧企业的产出是标准化的工业原料,核心要求是稳定,标准化与规模化相辅相成。 虽然我们把粮、油、肉、蛋、奶都称为农产品,实际上吃进我们肚子里的大部分都是工业产品。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效率太低,满足不了温饱的需要,也不易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进化到工业模式就是必然。所以,农牧企业提供的产品应该是标准化的工业原料。 标准化的核心要求是稳定,品质、规格、效率的可控。香港的猪肉都是由内地供应的,其品质要求高于内地,有明确的标准,内地的几家供应商都是规模化养殖企业。这些企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全流程自主管理,自繁自育,按照高标准进行养殖,少量不达标的转为向内地销售,另一种是委托农户代养,从农户那里挑选品质好的供给香港。显而易见,前一种做法一定占据了绝对主导,后一种只能作为偶尔的补充。因为供港猪肉价格远高于内地,稳定的保证供应就能让企业源源不断的获利,这是消费端市场倒逼出来的。推而广之,谁不愿意有个稳定、可靠的供货来源呢?散户做不到,规模化的企业能做到,其问题的表现是数量,而核心是稳定的标准化。 规模化与标准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标准化让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成为可能,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的规模化就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加和。实现标准化绝非易事,我在北京和南京吃到的麦当劳味道没有差别,而在北京和南京吃到的老乡鸡味道差别就很大,纵然老乡鸡已经是中式快餐连锁的标杆企业了。所以,我们要以工业原材料的视角去看农牧企业的产品,摆脱手工作坊模式,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都很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在具体的作业层面电脑和机器比人可靠。而实现标准化也离不开规模化。如果一家年产量1万吨的饲料厂同时生产着100个SKU,标准化必然实现不了,大家都会觉得为了标准化而做的大量工作是不值得的。因此,我们也不提倡刻意追求标准化,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来把握其中的平衡。 企业规模的做大不是跃迁式的,从几个亿、十几亿到几十亿、上百亿,是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与之相对应,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总有一些工作是必须要做的,晚做不如早做,而早做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决心。一位农牧企业的总裁在跟我们讨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时候,回忆起了当年他在饲料厂当厂长的岁月,那时他负责的饲料厂在整个集团里面经营状况最好,管理也最精细,他会亲自编写品管教材给大家授课,还亲自设计培训的考题。后来他调离了那家饲料厂,管理方式随着新来的厂长做了改变,培训资料也找不到了。他很遗憾的讲,如果把当初他的那套管理方法推广到各个饲料厂,可能今天面对的众多成本、质量、交付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但当时大家都没有能力建设和知识沉淀的意识,现在再解决起来就要大费周章了。 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有些问题不会浮出水面,而我们多数时候是看到了问题再去采取行动的。在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上,行动要赶在问题暴露之前,山未到而路已开好。对于正在走向规模化的农牧企业,标准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系列预告●●系列一:农牧产品属性的变化系列二:整个农牧产业面临升级系列三:投资逻辑从短变长系列四:组织运行的全面变革(上)系列五:组织运行的全面变革(下)

规模化对农牧企业的新挑战 | 系列一:农牧产品属性的变化

【概要描述】今年2月中旬,各大上市猪企披露了1月份的出栏量,12家上市猪企在1月份总的出栏数量超过1030万头。根据已经公布2022年出栏目标的8家上市猪企数据统计,这8家公司2022年总的出栏目标超过1亿头,而仅牧原一家就超过5000万头。 犹记得2018年,新希望提出五年实现7000万生猪出栏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这个目标因为新希望养猪业务的挫败而被很多人视为笑谈。从2019年算起,到2023年底满五年,看这两年的发展节奏,出现一家年出栏过7000万头的猪企很可能成真,即便是非瘟、新冠、消费不振和行情低迷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 新希望提出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这个目标不一定是他去实现,但养殖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是必然的,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的规律也作用在其他畜禽的养殖和饲料、农产品加工、作物种植等传统的农牧业领域,从传统分散的第一产业向集中规模化的第二产业升级,这个行业的巨变正在发生。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快报)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规模化的直接标准就是数量,量变带来质变,量大到一定程度,企业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企业。规模化的企业越来越多,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行业。农牧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原来的思维,认真思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农牧产品属性发生了变化 农牧企业的产出是标准化的工业原料,核心要求是稳定,标准化与规模化相辅相成。 虽然我们把粮、油、肉、蛋、奶都称为农产品,实际上吃进我们肚子里的大部分都是工业产品。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效率太低,满足不了温饱的需要,也不易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进化到工业模式就是必然。所以,农牧企业提供的产品应该是标准化的工业原料。 标准化的核心要求是稳定,品质、规格、效率的可控。香港的猪肉都是由内地供应的,其品质要求高于内地,有明确的标准,内地的几家供应商都是规模化养殖企业。这些企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全流程自主管理,自繁自育,按照高标准进行养殖,少量不达标的转为向内地销售,另一种是委托农户代养,从农户那里挑选品质好的供给香港。显而易见,前一种做法一定占据了绝对主导,后一种只能作为偶尔的补充。因为供港猪肉价格远高于内地,稳定的保证供应就能让企业源源不断的获利,这是消费端市场倒逼出来的。推而广之,谁不愿意有个稳定、可靠的供货来源呢?散户做不到,规模化的企业能做到,其问题的表现是数量,而核心是稳定的标准化。 规模化与标准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标准化让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成为可能,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的规模化就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加和。实现标准化绝非易事,我在北京和南京吃到的麦当劳味道没有差别,而在北京和南京吃到的老乡鸡味道差别就很大,纵然老乡鸡已经是中式快餐连锁的标杆企业了。所以,我们要以工业原材料的视角去看农牧企业的产品,摆脱手工作坊模式,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都很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在具体的作业层面电脑和机器比人可靠。而实现标准化也离不开规模化。如果一家年产量1万吨的饲料厂同时生产着100个SKU,标准化必然实现不了,大家都会觉得为了标准化而做的大量工作是不值得的。因此,我们也不提倡刻意追求标准化,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来把握其中的平衡。 企业规模的做大不是跃迁式的,从几个亿、十几亿到几十亿、上百亿,是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与之相对应,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总有一些工作是必须要做的,晚做不如早做,而早做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决心。一位农牧企业的总裁在跟我们讨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时候,回忆起了当年他在饲料厂当厂长的岁月,那时他负责的饲料厂在整个集团里面经营状况最好,管理也最精细,他会亲自编写品管教材给大家授课,还亲自设计培训的考题。后来他调离了那家饲料厂,管理方式随着新来的厂长做了改变,培训资料也找不到了。他很遗憾的讲,如果把当初他的那套管理方法推广到各个饲料厂,可能今天面对的众多成本、质量、交付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但当时大家都没有能力建设和知识沉淀的意识,现在再解决起来就要大费周章了。 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有些问题不会浮出水面,而我们多数时候是看到了问题再去采取行动的。在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上,行动要赶在问题暴露之前,山未到而路已开好。对于正在走向规模化的农牧企业,标准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系列预告●●系列一:农牧产品属性的变化系列二:整个农牧产业面临升级系列三:投资逻辑从短变长系列四:组织运行的全面变革(上)系列五:组织运行的全面变革(下)

详情

今年2月中旬,各大上市猪企披露了1月份的出栏量,12家上市猪企在1月份总的出栏数量超过1030万头。根据已经公布2022年出栏目标的8家上市猪企数据统计,这8家公司2022年总的出栏目标超过1亿头,而仅牧原一家就超过5000万头。

 

犹记得2018年,新希望提出五年实现7000万生猪出栏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这个目标因为新希望养猪业务的挫败而被很多人视为笑谈。从2019年算起,到2023年底满五年,看这两年的发展节奏,出现一家年出栏过7000万头的猪企很可能成真,即便是非瘟、新冠、消费不振和行情低迷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

 

新希望提出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这个目标不一定是他去实现,但养殖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是必然的,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的规律也作用在其他畜禽的养殖和饲料、农产品加工、作物种植等传统的农牧业领域,从传统分散的第一产业向集中规模化的第二产业升级,这个行业的巨变正在发生。

 

图片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快报)

 

图片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规模化的直接标准就是数量,量变带来质变,量大到一定程度,企业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企业。规模化的企业越来越多,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行业。农牧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原来的思维,认真思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农牧产品属性发生了变化

 

农牧企业的产出是标准化的工业原料,核心要求是稳定,标准化与规模化相辅相成。

 

虽然我们把粮、油、肉、蛋、奶都称为农产品,实际上吃进我们肚子里的大部分都是工业产品。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效率太低,满足不了温饱的需要,也不易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进化到工业模式就是必然。所以,农牧企业提供的产品应该是标准化的工业原料。

 

标准化的核心要求是稳定,品质、规格、效率的可控。香港的猪肉都是由内地供应的,其品质要求高于内地,有明确的标准,内地的几家供应商都是规模化养殖企业。这些企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全流程自主管理,自繁自育,按照高标准进行养殖,少量不达标的转为向内地销售,另一种是委托农户代养,从农户那里挑选品质好的供给香港。显而易见,前一种做法一定占据了绝对主导,后一种只能作为偶尔的补充。因为供港猪肉价格远高于内地,稳定的保证供应就能让企业源源不断的获利,这是消费端市场倒逼出来的。推而广之,谁不愿意有个稳定、可靠的供货来源呢?散户做不到,规模化的企业能做到,其问题的表现是数量,而核心是稳定的标准化。

 

规模化与标准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标准化让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成为可能,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的规模化就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加和。实现标准化绝非易事,我在北京和南京吃到的麦当劳味道没有差别,而在北京和南京吃到的老乡鸡味道差别就很大,纵然老乡鸡已经是中式快餐连锁的标杆企业了。所以,我们要以工业原材料的视角去看农牧企业的产品,摆脱手工作坊模式,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都很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在具体的作业层面电脑和机器比人可靠。而实现标准化也离不开规模化。如果一家年产量1万吨的饲料厂同时生产着100个SKU,标准化必然实现不了,大家都会觉得为了标准化而做的大量工作是不值得的。因此,我们也不提倡刻意追求标准化,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来把握其中的平衡。

 

企业规模的做大不是跃迁式的,从几个亿、十几亿到几十亿、上百亿,是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与之相对应,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总有一些工作是必须要做的,晚做不如早做,而早做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决心。一位农牧企业的总裁在跟我们讨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时候,回忆起了当年他在饲料厂当厂长的岁月,那时他负责的饲料厂在整个集团里面经营状况最好,管理也最精细,他会亲自编写品管教材给大家授课,还亲自设计培训的考题。后来他调离了那家饲料厂,管理方式随着新来的厂长做了改变,培训资料也找不到了。他很遗憾的讲,如果把当初他的那套管理方法推广到各个饲料厂,可能今天面对的众多成本、质量、交付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但当时大家都没有能力建设和知识沉淀的意识,现在再解决起来就要大费周章了。

 

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有些问题不会浮出水面,而我们多数时候是看到了问题再去采取行动的。在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上,行动要赶在问题暴露之前,山未到而路已开好。对于正在走向规模化的农牧企业,标准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系列预告

系列一:农牧产品属性的变化

系列二:整个农牧产业面临升级

系列三:投资逻辑从短变长

系列四:组织运行的全面变革(上)

系列五:组织运行的全面变革(下)

 

关键词:

©1998-2021 版权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40821号-3  E-mail: shichangbu@zuoyou.com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北京

©1998-2021 版权所有 北京佐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40821号-3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北京